一直以來,「錢」是我的最大問題。
不是缺錢,而是缺乏一個好的「金錢觀」。
月光族、有時欠卡債(很偶爾啦)、沒有記帳、不知道自己錢到底跑哪去、挖東牆補西牆...所有不良金錢習慣我都有。
好幾年來,我都披上一層「我是浪漫的喜劇演員」的外皮,試圖逃避這些問題。
更扯的是,如果你看我很早期的電子報,我還曾經進場玩加密貨幣的「鏈遊」(STEPN)。乖乖我的媽,那真是慘不忍睹的黑歷史。盲人騎瞎馬,直接下懸崖。
這陣子終於靜下心來,我試著用閱讀慢慢解開我和金錢的死結。
這次我讀的是:《The Psychology of Money》,中譯「致富心態」。探討我們面對金錢的不理性,以及何謂「財富觀」。
整本書文筆流暢,非常好讀。作者 Morgan Housel 是 Collab Fund 合夥人兼專欄作家,在商業與財經領域寫作得過很多獎項。
最棒的是,書中觀念都是底層邏輯。當你把「財富」換成「能力」,就可以用在職涯;換成「流量」,就是一種自媒體經營心法。讀起來滿滿啟發,很是精彩。
我整理了四個重點,跟你分享:
沒有人是瘋子,我們只是活在不同版本的現實
線性很直覺,複利很反直覺
大多數事情都在破壞中成長
真正的價格是隱形的
開始吧。
1. 沒有人是瘋子,我們只是活在不同版本的現實
每個人的財富觀念,都被真實經驗錨定了,即便這個經驗只是世界運作的 0.0001%,卻會造就他八成的財富觀。
戰後德國,整個股票市場都被夷平了。整個德國遭受大量轟炸,戰後的農地只能提供每位德國人每天 1000 大卡的熱量。
相比於美國經濟在 1941 年到 1945 年整體股市翻兩倍以上,是過去二十年來最強勁的時刻。
任何人都不會期望這時候的德國人跟美國人,會對股票、失業率、和金錢有一樣的看法。
不管你是誰,都被直接第一手的經驗影響。沒有人是瘋子,我們只是各自用經驗建構自己的現實:我們真的活在平行宇宙裡。
明白這點,有兩個啟發
一、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理性。所有我們自認為正確的道理,有八成都來自個人的非常侷限的經驗,這會幫助自己聽進去別人的意見。
二、不要太評斷別人的「瘋狂」。有些人的投資、職涯、人生決定可能很瘋狂,但是對他們來說是「合理」的。
接受這一點,我開始用一種跟外國人文化交流的態度,來跟很不一樣的人相處。當個人之間衝突發生時,把它當成文化衝突來理解。
我發現這樣做,可以放下很多不必要的衝突跟困擾。
2. 線性很直覺;複利反直覺
「複利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」,這句話被講到爛了,任何一個投資小白都背得出來。
關於複利真正的問題是,我們很難想像「複利的威力」怎樣超出我們的想像。
以電腦硬碟空間為例:
1950 年,IBM 做了 3.5MB 的硬碟。
1970 年,IBM 做了 70MB 的硬碟。
1990 年,一般家用電腦具有 500MB 硬碟。
1999 年,Apple iMac 推出 6GB 硬碟。
2003 年,Apple 推出具有 120 GB 的 Power Mac。
2006 年,Apple 推出 250GB 的 iMac。
2011 年,第一個 4TB 硬碟問世。
2017 年, 60TB 硬碟。
2019 年,100 TB 硬碟。
從 1950 年到 1990 年,硬碟空間成長了 300 MB;
從 1990 年到 2020 年,硬碟空間成長了 1 億 MB。
如果你生活在 1990 年,即便你是全世界最樂觀的電腦宅男,即便你早就知道「複利」的力量,你也不可能預測這件事。
重點不是「複利的威力有多強大」,而是「我們多無法想像複利」。
這是一種思維偏誤:我們的大腦本能只能做「線性思考」,而不是複利運作的「指數思考」。
即便是比爾蓋茲,都曾經在 2004 年批評 Gmail 給 1GB 容量太大了,沒有人需要 1GB 的電子信箱。他那時的思維停在「硬碟空間要省著用」的過去觀念。
這點可以解釋為什麼「長期主義」這麼困難。
我們都知道只要耐心打磨一個基本功,三年一小成,五年一大成,長期來看會有「不得了的可觀成就」。
但很少人有這個耐心苦練。因為複利之下的可觀成就,是線性思維的大腦無法想像的。
許多理財建議、人生建議都會說:「所以你要相信複利的力量無窮,想像這個無窮的力量。」
這很徒勞,大腦的設計就不是這樣。
我們可以做的應該是:從每天的打磨中獲得滿足和成就感。
如果你投資,那就從投資的紀律中獲得成就感;如果你寫作,那就從每日穩定產出的紀律中獲得成就感。
維持微小優勢,長時間反覆運算,讓我們大腦無法想像的複利威力來給我們驚喜。
3. 大多數事情都在破壞中成長
成人的大腦,相比 2 歲幼兒的大腦,有將近一半的神經元都被摧毀了。
假設你真的看得見你的小孩大腦內變化,每天都有神經元在你面前死掉,做家長的你絕對會崩潰,瘋狂找醫生。
但是 20 歲成人的智商,遠遠超過 2 歲。(大多數人來說...)
人類的大腦,在不斷的破壞和重建中成長。
大腦神經元如此,經濟、市場、職涯也都如此,遵循同一套模式:短期來看是大量的破壞和損失,但長線來看是不停的成長。
因此作者認為,我們應該對風險恐懼,對未來樂觀。
對風險恐懼,會讓你避開過度冒險,因此你不會出局。
對未來樂觀,你會選擇長時間待在市場,抱持那些獲利普通,但是長線來看必然
這也完全可以應用到生活上。
從每一天的維度來看,情緒狀態起起伏伏,甚至大多數時候都是低迷 emo ;但若拉長到一年的維度,我們的情緒韌度和快樂水平,很可能是不斷上升。
知道大多數事情都是在破壞中成長,可以讓我們放過自己,接受短期的失敗。
如果想耍廢,那就耍吧;如果想低沈,那就低沈吧。但要知道自己有天必須爬起來,長線來看,自己也終究會超越這個低谷。
(當然,請控制好下檔風險:要低迷可以,但不能釀出大錯;要喝酒可以,但不能酒駕...etc.)
4. 真正的成本是隱形的
每一件事都有成本,尤其影響巨大的成本,往往是隱形的。
例如,投資真正的成本不是你丟了幾百萬在股市裡,而是當市場動盪時那些睡不著覺的夜晚,你必須付出的「心理壓力」。
高風險高獲益的股票市場,就像迪士尼樂園:門票貴,刺激好玩。
低風險低獲益的債卷定存,就像公園:門票便宜,平淡快樂。
有些人就愛雲霄飛車,有些人坐在公園長椅也很滿足,個人風格,沒有對錯。
Housel 強調的是:一定要搞清楚一件事的隱形價格是多少,然後好好承擔這個成本。
最嚴重的狀況,往往是把必須付出的「成本」誤解成「罰鍰」。
許多人在投資時沒有搞清楚這點,因此當市場動盪,要開始付出心理成本時,感覺反而像是自己做錯事。
「我竟然虧損了!市場竟然下跌!一定是我做錯了!我要趕快殺出!塊陶啊」這類韭菜發言就出來了,然後試圖買低賣高、殺進殺出...(哇,我的 STEPN 黑歷史再現)。
我們必須改變這個想法,把市場動盪看成是你必然會支付的心理價格,而不是做錯事的懲罰,這才會讓你持久在這場遊戲裡,獲取長期收益。
我認為這在職涯上完全適用。
例如寫作,我常常一寫就要花大量的時間,有時候一天 10 小時真的跑不掉。我很常覺得哪裡做錯了,我一定是沒有抓到對的方法,才會這麼難、寫這麼久。
但後來我發現:當我最想要節省寫作時間時,都是產出品質最差的時候,也是熱情最少、最難推動自己去寫作的時候。
然後我讀到《非虛構寫作指南》:「如果你覺得寫作很難,那是因為寫作真的很難」,我才看開了:這些都是成本。
寫作必須付出的痛苦跟自我折磨,就是讓自己變強的隱形價格。
如果一直把它當成是罰錢,逃避付出,最後只會讓我的產出變差、熱情變少,最後停滯,出場。
這是在投資、創作、職涯都適用的底層邏輯:搞清楚隱形成本是多少,選擇自己願意付出的方案好好承擔,才會有長期的豐厚報酬。
你大概看出來了,作者 Housel 是死忠保守的價值投資、長期主義者。他在書中講到自己只買 ETF 指數基金、持有現金佔總資產 20%。
他甚至不貸款買房。即便選擇貸款並且將買房的資本拿去投資可以產生更高效益,他也寧願一次付清,不承受每個月房貸的心理壓力。
我沒有要建議投資方法,這篇文章完全不是理財投資建議。如果你的投資風格偏向積極進取,那也很好。
這本書的價值不只在投資領域。在金錢心理學的表象底下,講的是社會和個人面對「資源」時如何行動。這些觀念對我寫作和人生都頗有收穫。
推薦給你讀讀看。
PS:金錢心理學、財商、財富觀...這個領域的書籍,你有讀過哪些好書?可以留言跟我推薦嗎?謝謝你。
深有同感,常被不良的消費習慣壓到喘不過氣。
找過一些財商的書,但幫助很小。
意外碰見《多巴胺國度》,幫助我挖到個人底層的消費失控原因(類似童年創傷);
正在看《原子習慣》,期許從「愛花錢的人」變成「珍愛錢的人」,捏個新的身份認同 XD。
關於 “作者 Housel 是死忠保守的價值投資” ,如果我沒弄錯的話,作者是死忠保守的「指數投資〈被動投資〉」,而不是價值投資〈主動投資〉。